2000年7月,美国马里兰州戴维营,会谈桌上一纸信件让一桩大买卖急刹车。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当面告知克林顿,和中国的预警机项目取消。之前几个月,美国国务院和国会连番施压。话挑明了,说这东西会改台湾海峡的平衡。还摆出硬招,扣军援。因为这个,项目就此停摆,场面很尴尬。
事情要往前倒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。那时中国空军盯上空中预警这块短板。地面雷达再强也有盲区,海上更麻烦。预警机能在空中巡逻,远距离看得清,又能指挥。全球大国都有这“空中指挥所”。中国也要上车,不能掉队。
1994年,中国同时和俄罗斯、以色列谈判。俄罗斯准备提供伊尔-76当平台,机体大、载重足,便于改装。以色列带来“费尔康”系统,雷达性能强,能同时跟踪很多目标。合同金额不小,首笔款很快到位。1999年10月,首架伊尔-76抵达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。安装和测试启动,工程团队加班加点。
美国在2000年7月强势插手。华盛顿对特拉维夫说,不取消就动军援这根线。当时以色列正忙中东事务,国内外压力都不小。结果他们转向,项目就地刹车。中国已经到位的款项和飞机安排,都被打乱。现场设备拆卸,飞机也停着不动。
谈判拉了近两年。2002年,以色列和中国签了赔偿协议。公开报道显示,赔偿金额大约3.5亿美元。设备不交付,技术不转让。那架送去改装的伊尔-76退回。双方按协议把烂尾收尾,但中国的需求还在,时不我待。
简单讲,这是一记重拳,但也逼出了另一条路。国内团队之前就没闲着,合作时尽量旁站学习。关键节点上,王小谟院士提出用国产平台、国产雷达搞体系。他说要自己把路夯实,别再被人卡喉。这意见很快得到决策层支持。西飞、电科等单位一起上,立项干预警机。
具体干起来是真难。平台先还是用伊尔-76,自改自测。雷达从阵面到信号处理,全都要自己啃。飞机一飞,地面反射一片,软件要把杂波滤干净。工程师们反复迭代,天天在实验室和跑道两头跑。2003年11月,空警-2000在陕西汉中首飞。数据回来稳定,团队长舒一口气。
接着是中型空警-200,换成运-8平台,更适合战术任务。机体更灵活,低空性能更好。试飞、定型一步步推进。到2009年前后,部队开始接装。因为这个,联合作战的“耳朵”和“指挥台”在中低空有了抓手。同样,后续保障也逐步完善。
然后又上了空警-500,平台是运-9。数字化程度更高,抗干扰能力更强。指挥和电子支援融合度更深。2015年9月3日,北京阅兵编队里,人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它飞过。这意味着从远距离巡逻到近距离引导,链条更完整。部队的使用反馈也在持续优化。
这三款一起上,形成高中低的搭配。远海远空看得远,近海近空盯得牢。指挥、引导、信息汇总一体推进。美方智库多次提到,中国的预警网络越来越密。外界不喜欢,说明它确实顶用。这就是下棋,子落到关键点上。
从2010年前后,中国的预警机开始走出去。巴基斯坦采购ZDK-03,外界称是空警-200的出口型。首架在2011年11月到卡拉奇,巴方叫它“喀喇昆仑鹰”。印巴边境多山,地面雷达常常看不全。有了它,边境的空情更清楚,指挥更顺畅。2019年的空战中,巴方的预警机参与了全程引导。
以色列把费尔康卖给了印度。平台是伊尔-76,首架在2009年交付。媒体公开的价格比当年对中国谈的更高。维护也更复杂,后续成本不低。印度还在往后续批次加码。各方各走各的路,算盘都打在自己手里。
回到中国这边,项目没有再停。预警机数量逐步增加,海空方向都在铺网。同样,周边演训里它越来越常见。和友军机群的协同也在细化。因为这个,体系作战的试验更敢放开。还有,后续平台也在酝酿。
这件事的启示很直白。靠别人,风险大;靠自己,路难但能走稳。当年被人拦住门口,今天自己造门自己开。钱是花了,时间也花了。结果是把命脉握在本国手里。掰手腕不怕被突然掀桌。
傍晚的西安阎良试飞场,机务兵把机背上的雷达罩擦得发亮,风吹过跑道边的白线,航电舱门“咔哒”一声合上,塔台里有人低声报时。下一步,中国会把这张空中的“耳朵和指挥台”铺到更远的海上和更复杂的天空吗?
金河配资,贝嘉网配资,亿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